【碳稅 vs 碳費】你該付多少碳代價?
【碳稅 vs 碳費】你該付多少碳代價?
規格介紹:【碳稅 vs 碳費】你該付多少碳代價?
碳費即將開徵,你的企業準備好了嗎?碳稅與碳費看似相似,卻會對營運策略產生不同影響。本篇文章帶你釐清碳稅 vs 碳費的差異,並從照明與儲能兩大節能策略,找出有效的因應之道。
「碳帳單」即將要寄到你家!
你有想過,未來的支出表上可能多出一筆名為「碳費」的項目嗎?
隨著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通過,台灣即將於 2025 年啟動碳費試申報,2026 年正式開徵,第一階段針對年排放量達 2.5 萬公噸 的大型排放事業。根據環境部公告,每噸排放的標準費率為新台幣 300 元,若企業提出具體減碳行動並達標,可享有 100 元或 50 元 的優惠費率。
不只如此,企業還可購買國內外合格的「碳權」作為抵減工具——國內最多可抵 10%,國際最多可抵 5%。看似環保政策,其實已直接牽動企業的成本結構與競爭力。
資料來源:環境部碳費專區(碳費制度說明)
在全球淨零轉型壓力下,「碳排成本」早已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,而成為企業營運核心指標,甚至左右接單與獲利能力:
政策面:政府透過碳費制度釋出價格訊號,引導企業投資節能設備與技術。
市場面:跨國品牌與金融機構要求供應鏈揭露碳足跡,未減碳者恐被排除在名單外。
企業面:誰能率先部署「高效用電」與「自主用電」策略,誰就能壓低碳費、提高利潤。
- 我們曾在先前文章中解析過即將上路的碳費制度::2025碳費政策即將上路,你準備好了嗎?這次,我們將進一步延伸,帶你一次掌握碳費、碳稅與碳權三大制度的關聯與差異,並從照明節能與智慧儲能角度出發,找出最實用的減碳解方,協助企業在碳定價時代中「降碳也降本」。
碳費 vs 碳稅 vs 碳權:你該認識的碳三角
面對全球碳定價趨勢,企業最常聽見的三個名詞就是:碳費、碳稅、碳權。看似類似,實則差異巨大,攸關企業成本、策略與合規風險。
🔹碳稅(Carbon Tax):直接課稅,政府主導
⚫ 由政府依排碳量 × 單位稅率直接課稅
⚫ 屬於法律強制性稅收,通常由財政部主導
⚫ 多用於碳排放高的國家,用價格壓力迫使企業減排
⚫ 台灣尚未實施,未來仍可能推動
🔹碳費(Carbon Fee):誘因導向,已上路
⚫ 屬於環境使用費,由環境部(前環保署)依排碳量收費
⚫ 台灣已於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中明定,2025 年正式實施
⚫ 首波適用對象:年排碳超過 2.5 萬公噸企業(約287家)
➤ 碳費計算方式為:
- 碳費計算:碳費 = 收費排放量 × 徵收費率
➤ 碳費費率怎麼訂?
目前規劃為每公噸 NT$300 元,若企業積極減碳或購買碳權,有機會調降至 NT$100 或 NT$150 元
🔹碳權(Carbon Credit):合規 + 抵減工具
⚫ 碳權代表一公噸的減碳成果(例如種樹、再生能源專案)
⚫ 可透過購買國內專案(如T-VER)或國際認證碳權(如VCS、Gold Standard)
⚫ 台灣碳費制度規劃可使用碳權來抵減最多 10% 的應繳碳費
-
- 碳稅 vs 碳費:同樣收錢,邏輯大不同
碳稅?碳費?很多人只知道「要收錢」,卻搞不清楚背後邏輯,更不知道該如何把這筆潛在支出「消化」掉。
項目 | 碳稅 | 碳費 | 碳權 |
性質 | 稅收(財政) | 使用費(環境) | 減碳成果(可交易) |
是否強制 | 是 | 是(具誘因導向) | 否,自願性為主 |
台灣現況 | 尚未施行 | 2025 年起正式徵收 | 可用於抵減碳費(最多 10%) |
控制邏輯 | 「排越多,稅越高」 | 「排越多,費越高」 | 「減越多,可換碳權」 |
課徵方式 | 政府訂稅率 | 政府訂費率 + 評估減碳行為 | 民間/政府購買、抵減 |
- 📍不論碳稅或碳費,都是「多排多付」,提前布局節能,才能把固定支出變成競爭優勢。
碳定價對企業經營的三大衝擊
- 碳費不是喊口號,而是一筆可預期、可量化的經營成本。當碳定價制度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,它將從三個面向深刻改變經營邏輯:
1|財務衝擊:排放越多,成本越高
碳費制度下,碳排放變成有價之物。企業需依照實際排放量乘以費率進行繳費,以每噸 NT$300 試算,若年排放 5 萬公噸,等同要額外負擔 NT$1,500 萬元/年。這筆費用將直接列入營運成本,影響利潤結構、財報數據,甚至成為審核投資案、設廠地點、產品定價的重要考量。
2|營運衝擊:高碳製程需重新布局
碳定價制度也會影響企業的製程選擇與用能模式。高碳排產線、老舊照明與耗電設備,未來將成為高額碳費的「燃燒器」;反之,若能提前導入節能設備、轉向自主發電與智慧儲能系統,則有機會降低排放、降低費率、甚至申請優惠條件。這也是為什麼照明、儲能等「基礎節能設施」,正成為企業應對碳定價的首波改造重點。
3|競爭衝擊:碳成本變成供應鏈門檻
除了政府徵收,國際品牌、外資買家與金融機構也陸續將「碳排透明度與減量承諾」納入評分標準。例如 Apple、IKEA、Unilever 等已要求供應商提交碳足跡與減排證明,否則可能被排除在名單外。也就是說,碳成本不只是你自己要吸收,更有可能成為你「能不能接單」的門票。
碳費不是花錢買排放權,而是幫你用「價格」看見碳排的真成本。想要降本,就得先降碳;想降碳,就要從照明(用電大戶之一)、能源開始(可透過儲能削峰填谷)。

圖片來源:軒豊
LED 照明+智慧儲能=減碳 ROI 最快組合
在碳費、碳稅雙制度壓力下,企業尋找減碳解方不只是道德選擇,更是成本優化與競爭力升級的必修課。其中,「LED 照明」與「智慧儲能」被視為目前減碳效果明確、投資回收期短、導入門檻低的組合方案:
🔹 LED 照明:減碳第一步,立竿見影
⚫ LED 比傳統鎢絲燈至少省電 75%,壽命長 25 倍以上。
⚫傳統照明系統(如鹵素燈、高壓鈉燈)耗能高、維修頻率高,是企業碳排的隱性元兇之一。
⚫導入高效率 LED 燈具,不僅平均節電 50~80%,更能延長壽命、降低維護成本,一次性替換就能立即降低用電與碳排。對於碳費課徵中以「排放量」計費的制度,等於直接減少課徵基礎。
🔹 智慧儲能:用電尖離峰調節,碳排 + 電費雙降
⚫智慧儲能系統能在用電離峰時段儲能、尖峰時段釋放,不僅降低契約容量、避開高電價,更能減少用電壓力造成的碳排高峰。
⚫若搭配再生能源(如太陽能),還可強化企業「自主用電、自主管理」的能力,是未來申請碳費優惠與碳權交易的重要加分項。
🔹 為什麼 ROI 高?
⚫節能立即可見效益,回收期短(照明約1-2年,儲能約3-5年)
⚫減少未來碳費支出,長期回報穩定
⚫有助企業獲得綠色採購加分、ESG 評等、供應鏈留單
1. LED 照明回收期(ROI 約 1–2 年)
🔸成本面:
每盞 LED 工業燈具成本:約 NT$2,000–6,000(依亮度與用途不同),替換數量通常為整廠、全場域計畫,假設總投資 NT$30 萬。
🔸節能效益:
⚫ 舊燈(如高壓鈉燈、傳統 T8)→ 耗電約 250W/盞
⚫ 換成 LED 後 → 耗電降至約 100W/盞(節電率約 50–70%)
⚫ 每年照明用電支出平均下降 40–60%
▶️ 範例估算:
假設一家中型工廠換裝 100 盞燈、每盞節電 150W、每天開燈 10 小時、每度電 NT$3:
若有政府補助或大量採購成本下降,甚至可低於 1 年。
2. 智慧儲能回收期(ROI 約 3–5 年)
🔸成本面:
中小企業等級儲能系統(如 100kWh)成本約 NT$100–300 萬,包含鋰電池、逆變器、EMS 控制系統、施工等。
🔸效益來源:
⚫ 降低契約容量(避免超約罰款)
⚫ 尖離峰價差套利(離峰儲電,尖峰釋放)
⚫ 儲能 + 綠能(如太陽能)可達自用率提升、降碳
▶️ 範例估算(依台電時段電價計算):
每天移轉 100 度電,尖峰與離峰價差 NT$3
每日節省:100 × 3 = NT$300
年節省:NT$300 × 365 = NT$109,500
→ 投資約 NT$350,000,回收期約 3.2 年
節能與永續的雙贏
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,軒豊的LED燈具還能夠為使用者顯著節省電費。2023年軒豊銷售的LED燈具約節省了2,409萬度電,若以每度電費平均為2.84元,等同於約新台幣6,841萬元的電費支出。
軒豊在2023年的銷售成績不僅展現了公司對節能環保的承諾,更是對全球永續發展的積極貢獻。每一盞LED燈的銷售,都意味著我們與使用者共同減少碳足跡,打造更加綠色的未來。選擇軒豊的LED燈具,不僅是為了節省成本,更是為了成為地球的一份保護力量。邀請您加入我們,為地球的未來一起努力!